当前位置: 首页 > 新闻动态 > 正文
学科融合,解读《诗经》 ——2021级师元硕士班举办6月读书会
发布时间: 2021-06-16 16:26:50   作者:本站编辑   来源: 本站原创   浏览次数:

615日下午1点半,best365网页版登录2021级师元硕士班在7101教室举行第四期读书分享会,活动由班主任任明满老师主持。

相较以往,本期读书会在分享方式上作出了调整,各位同学不再分别呈现各自阅读的书籍,而是学科教学(语文)专业的张明雨、刘文迪和学科教学(生物)专业的谢锦盟三位同学从不同的视角分享对国学经典《诗经》的理解。

张明雨从文学常识切入,把《诗经》与西方史诗作了简要对比,带领大家回顾“诗经六义”,即“风、雅、颂、赋、比、兴”,逐步让大家的目光关注到这部永流传的经典。他以《蒹葭》和《关雎》两首诗为例,重温了那些跨越几千年的相思故事。此外,他还为大家简要分析了《诗经》的跨阶层传播。

刘文迪从《诗经》的农事诗出发,与大家探讨其背后的藉田典礼,从而窥探西周的农耕文化。“藉田典礼”其实指的就是周天子率众亲耕,结合相关学者的研究,刘文迪向大家介绍了藉田典礼的三个阶段(准备阶段、进行阶段、尾声阶段)。根据藉田典礼,可见西周人民重农事,具有很强的“农时”观念,也有一定的等级制度规范。《诗经》中的农事诗里,不仅体现了藉田典礼,还能看到一些农具的出现,甚至“杀虫”等技术活。通过阅读这些农事诗,可一窥先秦时期的农耕文化。

孔子认为,读《诗经》能“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”,可见其蕴含着丰富的生物学知识。谢锦盟基于生物学的视角,依次从植物学、动物学和生态学三个方面来介绍她在《诗经》中读到的内容。首先她介绍了《诗经》所及植物类型多达160余种,“彼黍离离,彼稷之苗”反映了先秦时期的劳动人民种植糜子和高粱的场景,而二者正是人类最早驯化的植物。此外,各诗中还体现了耕种和除草等活动的重要意义。动物学方面,谢锦盟介绍了“关关雎鸠,在河之洲”是用动物的求偶性行为来表现君子对淑女的追求;“维鹊有巢,维鸠居之”的行为被认为是动物行为学的先声。

此外,《诗经》中还包括对生态学问题的思考,她以“螟蛉有子,蜾蠃负之”为例,从种间关系的角度谈到生物防治代替化学防治,从多样生态系统到生态调查方法,无所不包。谢锦盟认为,阅读《诗经》,不仅认识了那些存在于千年之前的动植物,而且这一溯源过程也是回顾我们自身光辉灿烂文明的过程。一部《诗经》更是一部植物学、动物学与生态学的专著,非常值得我们去进一步挖掘。

三位同学分享完毕后,任明满老师作出点评。首先,任老师表示,读书会方式调整后充分体现出跨学科合作的优势,下次可以进一步回归教育学经典。其次,任老师从教学表达的角度与大家进行探讨交流,指出三位同学在分享过程中需要注意的细节问题。再次,未来的卓越教师不仅要积淀深厚的文化根基,更要有前沿的研究视野,任老师建议同学们密切关注学术热点,融会贯通,探寻研究思路,例如跨学科素养测评、统编教材编写体例等。最后,任老师向大家分享了“大单元设计”的内涵界定、学理思辨与部分案例设计,并期望同学们利用暑假时间,基于不同学科视角开展“大单元教学设计”的文献综述。